泥水工週薪10萬 比教授還多3倍
作者: 文●林宏達 | 商業周刊 – 2013年4月23日 下午12:38
泥水工有多缺?一位裝潢業者觀察,「以前泥水工是按時間收費,現在卻開始按件計酬」他舉例,前一陣子,他承接一個案子,三個按件計酬的泥水工人,「三個人,一個星期,就賺走三十萬元」,平均一週進帳十萬元,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私立大學助理教授,要熬到教授,月薪才能超過十萬元。 如果是更稀有的泥水工,像貼大理石的工人,「老闆是直接帶一整個○○七皮箱的現金到工地,做完當天直接發現金。」
即使高薪,裝潢工人卻也有人才斷層,以裝潢達人林存謐的團隊為例,他的工人約有七十個人,一半左右都是六十歲到七十歲,四十五歲以下的工人,只有兩個。
產值兆元的精密機械業也有人才斷層,專做木模的福茂企業社老闆馮昌盛觀察,台灣的工具機業,「員工多半都五、六十歲,一旦這些人退休,精密機械產業就有可能出現技術斷層。」
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炳熾也認為,十年後,精密機械有可能因為退休潮,出現人才斷層,詹炳熾估計,台灣精密機械產業要再成長,工具機產業「研發要招二千到三千人,現場要招三千到五千人,」但現在,先別談是否合用,光是受訓一年只能招到二千一百人。
這是全台灣普遍面臨的現象,走訪台灣技術領域的高手,修車達人林昌巖、鏟花達人張振財、裝潢達人林存謐,他們都捧著技術想找徒弟,經常找了一年,都不見得能夠找得到一個徒弟。
今年開始,上銀和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各自想辦法,找出解決方案。
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正在推動「人才量產」計畫,詹炳熾分析,他們把技術「模組化」,把原本需要一個高手才能完成的工作,拆成兩個新手也能完成,他舉木模為例,做模具需要製圖和機械能力,過去都由一個人完成,現在,他們把製圖部分拆解出來,再招募原本做電腦繪圖,甚至做文創的人重新訓練,和原本做模具的人才搭配,讓一般人不必是機械背景,也能進精密機械業工作。
上銀則和台中高工、台灣科技大學合作,建立新技職教育模式。台中高工校長許焴楨表示,去年上銀董事長卓永財主動提議和台中高工合作成立「三合一精密機械技術人才培育計畫」,今年可望正式成立。
這個計畫的內容是,從台中高工高二升高三學生中選出四十個學生,高三下先到上銀實習四個月,再送到台科大念書,週一到週四工作,週五和週六則到台科大進修理論,學習車床和精密的五軸加工概念,「四年之後取得學士學位,再到上銀上班。」許焴楨表示,這批人是上銀未來的管理骨幹,只要能待到六年,「就可望有百萬年薪」。
有心人想挽救技職教育,明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,卻可能再給技職教育再次重擊。許焴楨分析,過去技職教育用免學費吸引學生,「十二年國教之後,大家都免費,連這個誘因都沒有了,」他擔心的說。
另一個挑戰是,十二年國教入學時,技職體系要和普通高中混在一起排名,在少子化的趨勢下,技職體系要和普通高中搶學生,更加困難。他的擔心一旦成真,十年之後,不只技術工人會跟著退休潮減少,台灣過去數十年累積的技術底子,也可能因為人才凋零,逐漸消失。
|